3月30日晚,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发生森林火灾。
31日下午,扑火人员在转场途中,受瞬间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遇山火爆燃,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3名地方扑火人员失联。
4月1日下午,30名扑火队员的遗体全部找到。
朋友圈里满屏都是痛悼、默哀和悲伤,无法去想象30名勇士在肆虐的大火包围中且战且退、且战且退,最终无路可退的情景……唯有用生命去诠释消防救援队伍服务人民的永恒誓言。
我们为他们感到骄傲和心酸,但除了悼念,还能再做点什么?
从人类诞生之日起,森林大火就从未间断过。随着气候日益变暖、人类活动频繁,森林大火爆发的频率及影响范围也日渐增长,尤其近二十年间更是愈演愈烈。
引起火灾的原因有很多,有雷暴、地下火等自然原因,也有乱扔烟头等人为原因。但近年来肆虐的火灾,使得我们不免要考虑更深的原因。
森林大火为什么很难扑灭?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面对森林火灾都没有绝对有效的扑救技术和方法。”就算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在森林火灾面前却无能为力。
林火行为是指森林可燃物从点燃开始至林火熄灭的全过程中着火、蔓延、能量释放、火强度、火灾种类等各种特征的综合,研究林火行为就是研究森林火灾的发展规律。
森林火灾是极其复杂的燃烧现象,林火行为受气象、可燃物、地形条件的制约和控制。在森林火灾发生蔓延过程中,林火行为会发生变化,当火蔓延到危险环境时(危险地形、易燃可燃物分布区、恶劣气象条件),林火行为可能会瞬息万变,极易形成复杂的火行为,对灭火救援队员极其不利;如果现场指挥员对危险环境中林火行为变化不能做出正确判断和预测,就会导致指挥失误,使队员陷入危险境地,极有可能发生伤亡事件。
因此,在森林火灾扑救过程中,不管是在接近火场,还是在火灾扑救中,不仅要求灭火指挥员要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根据地形、可燃物分布和气象条件的变化,正确判断林火行为的变化和预测森林火灾发生蔓延状况及趋势,这对于指挥员正确指挥,有效组织扑救工作、确保扑火安全,减少火灾损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正确判断林火行为主要有几个重要因素:
气象条件。森林火灾在某种程度上也属于森林气象灾害。气象条件对林火行为有很大影响,主要的影响因子有风、气温、空气湿度和降水。
首先,风是影响林火行为最主要的因子之一,是制约林火蔓延速度、林火强度、火灾面积和扑救难易程度的决定性因素。
“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形象地说明了风与火的关系。五级以上的大风天气,一旦发生火灾,由于风速大、空气乱流强,很容易发生火旋风和飞火,火向上空窜,地表火就易发展为树冠火,蔓延速度很快,扑救困难,往往容易造成重大、特别重大森林火灾。
其次,气温越高,可燃物温度就越高,水分含量就越少,林火蔓延起来,消耗的热量减少,有助于加快林火的蔓延。
在高温大风天气,可使粗大和高含水量的可燃物在短时间变干燥,加快燃烧速度,并使火焰由垂直发展改变为倾斜或水平发展,增强辐射和对流传热作用,同时将燃烧余烬带到火焰前方形成新的火源,常常引起极端的林火行为。
第三,空气湿度与森林火灾的关系密切。
相对湿度低于40%时,森林火灾就会大幅度增多,而当相对湿度大于70%时,不易发生森林火灾。空气相对湿度越小,可燃物就越干燥,林火蔓延速度越快,发热量值越大。
可燃物特征。可燃物的特征主要包括含水量、载量、密实度、化学成分等。可燃物含水量大小是影响林火发生发展最重要的因子之一,对林火的蔓延速度和发热量影响很大。美国人Deeming将森林可燃物分为活可燃物和死可燃物两大类。死可燃物根据含水率的恢复时间又分为1 h、1 0 h、100 h、1000h 时滞的可燃性,不同时滞的可燃物表现出的火行为有很大区别。
可燃物载量指单位林地面积上所有可燃物的绝干质量。可燃物载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着火、蔓延和火强度。据研究,若可燃物的载量大于2· 5 t/hm2时,难以维持正常燃烧,当有效可燃物载量每增加1倍,火蔓延速度增加1倍,火强度增加为原来的4倍。
可燃物的密实度对林火行为也有很大的影响。对于个体比较细薄的可燃物,疏松分布的比紧密分布的更有利于燃烧;对于个体比较粗大的可燃物,可燃物分布相对紧凑更有利于热量的传播和林火的蔓延。可燃物的油脂、挥发油、灰分等含量的大小不同,也表现出不同的火行为。
此外,可燃物水平和垂直分布状况影响着林火行为的变化。尤其是当可燃物垂直分布连续时,地表火易发展为速度极快的树冠火,形成立体燃烧的特殊林火行为,扑救十分困难,对林木的危害极大。当地面与树冠明显分离时,地表火转变为树冠火的可能性就会小。
总之,可燃物是形成森林火灾扑救中危险林火行为的重要条件。在火灾扑救中,特别要对梯形可燃物分布、大载量可燃物分布、针叶幼林和易燃可燃物分布区林火行为做出正确判断。
地形。地形的起伏变化,形成了局地的小气候,影响着可燃物类型和分布,使火环境有明显的差异,直接影响热量的传播、林火蔓延和火强度。
森林大火如何扑灭?
森林大火发生的三个必备条件是火源、可燃物和氧气。三个里面缺少一个,火灾便没法发生。我国甚至世界上的救火,也都是针对这三点进行的。
首先,设置隔离带是防止山火蔓延的通用方法,这个道理便是隔离可燃物。没什么东西可烧的话,火势自然会到此为止。
但设置隔离带有多难呢?山区很难进入大型机械设备,单靠人力无异于以卵击石。其次,山区的风向倏忽急逝,比如这次凉山的大火也是风向突然改变,这时隔离带便没有什么价值了。
其次,“山火烧不尽,小风吹又生”。除非有一场大雨直接将森林大火浇透,不然看似扑灭的火苗,一转眼又是一场大火。所以从火源方面,森林大火也难以人为扑灭。
现在的做法大多是引导大火方向,让火向着可燃物少的方向烧,在火势小的时候趁机扑灭。
第三种是隔绝氧气,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以火攻火”。当两股火相遇,其中没有可燃物并且氧气又燃烧殆尽的话,火自然就熄灭了。
但是,在理论层面看起来没毛病的方法,面对真实且瞬息万变的火势,恐怕会大打折扣。甚至如果风很大,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因此,作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森林火灾成为了全球性技术难题。
森林火灾扑救应该注意什么?
扑救森林火灾具有极高的危险性。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森林火灾扑救安全对策的制定和实施,严格有效地实施指挥员培训体系以及建立高效严密的火场指挥系统,而且在应对森林火灾时,大都采用飞机和大型消防车辆实施灭火,开设隔离带,避免人员与火的直接接触,以此来确保扑火队员人身安全。
从我国目前扑救森林火灾的实际来看,我们的扑救手段还比较落后,很多时候都还处于扑火队员直接灭火,不能对林火行为做出正确判断,陷入危险境地。如若参与森林火灾扑救行动,请千万注意以下几点:
(一)安全守则:
1.扑救森林火灾,不得动员或组织残疾人员、孕妇和儿童参与扑救。
2.扑火队员必须接受扑火安全培训。
3.遵守火场纪律,服从统一指挥和调度,严禁单独行动。
4.时刻保持通讯联络。
5.扑火队员需配备必要的装备,如头盔、防火服、防火手套、防火靴和扑火机具。
6.密切注意观察火场天气变化,尤其要注意午后扑救森林火灾伤亡事故发生时段的天气情况。
7.密切注意观察火场可燃物种类及易燃程度,避免进入易燃区。
8.注意火场地形条件,扑火队员不可进入三面环山、鞍状山谷、狭窄草塘沟、窄谷、向阳的坡地段直接扑打火头。
9.扑救林火时应事先选择好避火安全区和撤退路线,以防不测。一旦陷入危险环境,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设法进行自救。扑救地下火时,一定要摸清火场范围,并进行标注,以免误入火区。
10.扑火队员体力消耗极大,要及时休整,保持旺盛的体力。
(二)火场自救:
扑救森林火灾时,由于天气、地形和可燃物等三者条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给扑火带来危险,如果扑火队员在火场扑救时,不及时掌握三者互起作用的影响,及易构成对扑火人员的危险。为及时避险,要求扑火队员一旦被林火围困或袭击,果断决策,迅速选择突围,采取正确的避火方法。火场正确的避火方法主要有四种:
一是点火解围。当大火烧过来,在无河流、小溪、道路为依托时,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身边顺风点火,扑火队员跟火进入火烧迹地避火。
二是冲越火线。当点火或其他条件不具备时,切忌顺风跑,要选择已经过火或杂草稀疏,地势平坦的地段,快速逆风冲越火线。就是“横穿避火,穿火突围”,因为林火是“敞火”,散热块,跨入火烧迹地即可安全脱险。一般的地表火火线宽度不会超过10米,只需几秒钟,即可穿越扑火燃烧线。
三是卧倒避火。在无其他方法避火时,可选择就近的河沟或无植被及植被稀少的平坦地方,两手放在胸前,俯卧避烟(火)。卧倒避烟(火)时,为防止烟雾伤害,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扒个土坑,紧贴湿土呼吸,可避免烟雾和一氧化碳中毒。
四是快速转移。当发现大火袭来,凭人力无法控制时,只要时间允许,迅速组织转移到安全地带。
森林火灾不只是烧毁成片的森林,伤害林内的动物,而且还降低森林的更新能力,引起土壤的贫瘠和破坏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甚而导致生态环境失去平衡。
自然给予我们无数的美景,而我们,也要对自然心存感激、敬畏。
文章来源: 官方公众号
发表评论